bat365官网登录入口自建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培养一流科研学子。他们秉承着“会泽百家,至公天下”的云大精神,坚持走在科研大道的前沿,为世界科研届源源不断的输送着新鲜而又活跃的血液。云大生科院不断总结先辈们探索累积的宝贵经验,明确教育目标,提高教学质量,为云大建设“双一流”大学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在云大生科院的悉心培养下,成就了一批批可塑的人才,建国的栋梁,为祖国的未来添砖加瓦。
2017年3月27日,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正式启动。为促进我校创新创业改革,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我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了本次大赛,并取得优异成绩。众所周知,bat365官网登录入口设立了本科教学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始终致力于培养科研学子,做到了科研、教学两手抓,两促进!在本次比赛中,我院2015级本科生田野(负责人)、蒋慧等同学的团队就取得了“互联网+”云南赛区的金奖,全国铜奖的好成绩!
田野组获得省级金奖证书
就在今年10月,生科院又迎来一大喜讯。我院2015级本科生王林翰,刘梦醒,高莉,方蓉等同学在王兴红,陈穗云老师帮助下研究的《植物疫苗三七肽敏的研制及三七生态种植新技术的构建》课题,荣获中国移动-第九届云南省大中专学生课外学术科技节一等奖,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三等奖!他们通过提高植物自身免疫的能力,不仅使农药的使用率降低,还能提高植物的产量。他们几个月饱含热情的付出,终于灌溉出胜利的果实。在此期间,他们经历曲折,经受打击,但是,他们不曾放弃,继续用满腔热血追逐最初的梦想。
王林翰组获得省级一等奖证书
对于此次我院学子在“互联网+”大赛和挑战杯中取得的优异成绩,生科院学生会特地采访了这两个团队的各自负责人:田野学姐和王林翰学姐。
对田野学姐的采访:
田野学姐,您好!
Q.请问您参加了互联网+的哪个项?,为什么会想要参加这个项目呢,想知道是什么机遇让您参加这个大赛?
A.我参加了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的农林类创意组。鉴于我在大二下学期选修了学校开设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课程,积累了一定的创业基础知识。所以在教务处鼓励大家报名参赛时,我就想试一试,提升一下自己的课外竞赛能力。
Q.请问您在大赛中是如何获得灵感的?是什么给您带来了启发?
A.灵感来源于学科交叉。我就读于生科院生物技术专业,掌握一定的微生物学科基础,再结合我在商旅学院受到的创业培训,便设想将科技成果转化、包装为产品参加大赛。
Q.您认为您的项目有亮点的地方在哪?有什么样的时代性,创造性吗?
A.我们团队的参赛项目是《云南傣林生态木耳》,项目亮点在于充分利用云南资源优势,将香格里拉的耐高温黑木耳菌种在西双版纳进行雨林生态栽培出耳。创造性在于结合国家精准扶贫政策,扶持西双版纳农户种植,利用云南特色旅游资源销售。
Q.请问您在团队合作中有没有和队友出现出现矛盾,是怎么处理的呢?这场大赛中您对团 队合作有了什么深刻的认识?
A.团队合作过程中肯定会出现意见不和、队友产生摩擦的现象。我作为团队负责人,通常以单独交流、统一讨论的方式化解队员间的矛盾。这次大赛让我充分领略到“众人拾柴火焰高”这句谚语的正确性,正是由于团队和指导老师团结一心、勇往直前,我们才能取得国家铜奖的好成绩!
Q.请问您当时是怎么找指导老师的呢?您认为导师给您带来什么样的帮助,您现在最想对导师说些什么呢?
A.当时是辅导员强力推荐学院王兴红老师作指导,后来我发简讯联系到他。导师带来的帮助是任何人无可替代的。王老师确定了团队此次参赛项目的基调、方向、目标,在比赛过程中付出了大把的时间和精力。我现在最想对他说的话是:感谢老师一直陪伴着我们走过校赛、省赛,最终挺进国赛。
Q.在整个大赛期间,您遇到的最大瓶颈是什么,您是怎么样克服的呢?
A.我想最大的困难是视频拍摄的资金短板。国赛要求短时间内上传1分钟的项目宣传视频,时间紧、任务重。虽然省赛专家推荐了传媒公司和我们签订合约,但是乙方公司要求立即支付高额的拍摄费用,多亏学校教务处大力支持才顺利完成了视频拍摄和制作。
Q.在学习与活动中,请问您是怎么平衡的呢?
A.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还记得省赛结束后的第一天,就是学校的期末考试。由此可见,课外活动战线过长时,要承受巨大的学习压力。就我个人来看,大学期间学习和活动的时间分配为6:4较为合适。课堂上认真听讲、学习本领,课堂外积极参加活动,开拓自己的视野。
Q.您对下一届参加互联网+大赛的同学有什么建议或者心得分享吗?
A.敢想就要敢做!与大家共勉,谢谢!
对王林翰学姐的采访:
王林翰学姐,你好!
Q:你当初参加挑战杯的目的和初衷是什么?
A:目的就是想锻炼一下自己,因为以后想在生物方面继续发展,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和机会。
Q:你当初选题的灵感来自哪里?
A:选题灵感倒是谈不上,因为项目来自老师的课题,主要是看老师的课题你感不感兴趣。
Q:作为一个团队项目,选择队友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A:团队项目的队友其实挺重要的,首先你要了解你的队友,他能不能做事,最重要的是愿不愿意做事,其次最好是能互补一下,各有所长才能在后期工作的时候起到作用。
Q:当队友间出现矛盾不和时,作为项目的负责人该如何处理?
A:说实话我们团队没有出现过矛盾,可能是我们几个人平时交流也比较多,大家都是有什么就说什么,性格也比较耿直,关于项目的分歧我们也是讨论解决,如果分歧争执不下,我们都会保留意见,然后和我们的指导老师一起讨论,再做最终决定。
Q: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实地调研时开心的事吗?
A:感觉和团队在一起时都挺开心的,有一次去一个师兄带我们去陆良三七田实地调研,中午就在师兄的厂子里和工人一起吃饭,还吃了他们的有机小番茄各种东西。下午就去三七田,下过雨,田就特别泥泞,我们几个人鞋上都是些泥,我们就一直在田里等着晚上才回来,后来想想还是挺开心的。
Q:在比赛的日子里你有哪些感悟呢?
A:比赛的时间持续挺长的,挺耗费精力的,其实我们这次进国家决赛过程挺曲折的,因为一开始我们是被学校刷掉的,是后来才被学校加进去的,然后就一直从校决赛、省初赛、省决赛、国家初赛,这一系列的,后面就比较顺利了,一路挺近国塞赛。一开始被刷掉还是很失落的,因为这篇论文我们团队一个寒假都在改,还是下了很多功夫的,当时信心也受冲击,不过后来学校还是重新考虑了我们。最大的感悟就是要顶得住心理压力,因为当初被学校刷掉的时候,就在想要不就算了吧,不过当初指导老师一直鼓励我们,我们才继续走了下去。还有感悟就是,你的付出终究是会有收获的,尤其是上学期做这个项目时真的是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再加上自己平时的学习,每天几乎都是做到晚上2、3点左右,然后第二天早上7点钟起,每天就4、5个小时左右的睡眠,我们团队几个人持续接近一个学期这个状态,一个学期下来,我们自己回想起来自己这一个学期下来的付出,自己都佩服自己的耐力,感觉还是很值得的。
Q:你认为你们的作品有哪些亮点?
A:我觉得我们作品亮点还是挺多的,首先它作为一种植物疫苗,和人体疫苗原理上是比较类似的,不过它是利用在植物上的。它是利用了现在国际上植物生理方面比较热的植物诱导抗病性的原理,其次她它在诱导植物产生抗病性的同时几乎是做到了绝对的绿色环保,还能提高的植物产量。
Q:答辩时,老师问到你们作品的缺陷时应该如何应对?
A:答辩时老师就是问我们,我们的实验就只有六个月,可是三七的生长周期至少有三到五年,所以六个月的实验效果,究竟能不能说明问题,其实这个问题不仅仅是我们存在,因为比赛时间问题,我们也不可能做三到五年,所以我们就和老师从原理上分析六个月推广到三年在理论上是行得通的,然后后期会补加实验或者用其他实验代替补偿没有做到三年的缺陷,就说我们还是会进一步研究。其实评委老师也很了解这些东西,我们做出了这个回答时评委老师们也很满意。
Q:你觉得参与挑战杯有哪些收获?
A:首先就是我自己也没有想到自己能够坚持那么长时间,不知道自己哪里来的劲头就这么做下去了,每天只睡4、5个小时之类的。其次就是,有的时候你的心理压力会挺大的,但一定要挺住,过去后你就发现自己付出的真的挺值得的。还有就是这次挑战杯老师给我们的支持也挺多的,我们也是加强了和老师之间的联系,然后和同学的合作也更默契了。
Q:你是如何平衡比赛和学习的呢?
A:我觉得比赛是为了基本的学习服务的,是帮助你在学习上更进一步的,我觉得比赛耗费精力挺多的,你必须做好吃苦的准备,嗯,吃很多苦的准备。我们基本上就是平时上课,周末找老师讨论,晚上改稿子改论文。所以你必须对比赛是发自内心的想去做才能坚持下来。
Q:对今后想参加挑战杯的学弟学妹有什么经验可以传授的吗?
A:首先要提前准备,我们当时是准备的比较晚了,我们十二月份才开始准备,时间特别赶,就只能天天熬夜,所以学弟学妹们如果想参加这次挑战杯的话,最好提前准备,这样才会有备无。另外一个就是希望参加比赛时不要抱着太多的功利心,不要想着我一定要拿个什么奖,或者要靠这个奖为我以后保研算综测出份力,这种心态可以理解,但不应该是参加这个比赛的原动力,我觉得参加这个比赛初衷应该是锻炼自己,或者是想了解更多的东西,不要只是想着拿一个奖或者是加点综测,这都是不太正确的心态,你也不会走得特别远,所以你的初衷和目的都非常重要。最后就是选择老师和课题的问题,有的老师课题做的特别好,但是他们没有指导比赛的经验,他们不了解评委老师们到底在想什么,对比赛的方向把握不够,所以还是建议大家去找一些有经验的老师。
学姐们奋力追逐梦想的身影,在源远流长的云大历史画卷中刻下印记。她们夜深奋斗时点亮的明灯,指引着生科院莘莘学子奋发图强,为生科院,为云大,为科研的明天而奋斗!正如学姐所说的“想做就要敢做!”。作为bat365官网登录入口的一员,我们拥有良好的科研条件,雄厚的师资力量,想做就要大胆去做,突破自我,勇攀高峰!为生科院争光,为云大争光,为中国的科研事业添砖加瓦!